“HIV-1抗体阴性”就万事大吉?这些关键点你必须知道
艾滋病是由于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传染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 简称AIDS),目前国内尚无疫苗、无法治愈且需终身服药。传染源为HIV感染者和 AIDS 患者,HIV主要存在于传染源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中,传播途径主要为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当检测报告显示“HIV-1抗体阴性”时,许多人会松一口气,但这一结果是否意味着绝对安全?以下关键问题需搞明白。
一、阴性结果≠绝对安全?检测时间节点很重要
HIV检测的可靠性高度依赖检测时间“窗口期”。
什么是窗口期?
窗口期是指从HIV感染人体到感染者体内的HIV抗体、抗原或核酸等感染标志物能被检测出之前的时期。简单来说,感染初期病毒量不足,感染标志物(抗原、抗体和核酸)未能被检出,检测可能呈“假阴性”,并不能证明未感染,需要注意在窗口期内的血液已有感染性。同时,不同诊断技术窗口期有所差异。
目前我们国内实验室常用检测方法包括:
第三代检测(仅查抗体):窗口期约3周左右。
第四代检测(抗体+抗原联合检测):窗口期约2周左右。
核酸检测(HIV RNA):窗口期最短,约1周左右,但费用较高。
如何判断是否安全?
情况1:若最后一次高危行为已超过窗口期(如第三代检测3周后),且期间无新风险,阴性结果可视为未感染。
情况2:若在窗口期内检测,如结果为阴性仍需在“窗口期”结束后复查,建议一个月以后复检。
二、为何会出现“假阴性”?这二类情况要警惕
1. 检测时间在“窗口期”:高危行为后立即检测,可被检测出的感染标志物(抗原、抗体和核酸)尚未生成。
2.艾滋病晚期患者:在艾滋病晚期,患者的免疫系统已经显著受损,可能无法产生足够的抗体来被检测到。
三、窗口期内怎么办?二招降低风险
1. 暴露后阻断(PEP):抓住“黄金72小时”,尽快就医服药。
2. 避免二次暴露:窗口期内严禁发生高危行为,如有性行为坚持使用安全套,禁止献血或共用牙刷等。
四、阴性后及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持安全?三大防护策略
1. 定期健康筛查
高风险人群(如多性伴侣、男男性行为者):建议每3-6个月至少检测一次。
普通人群:建议至少每年检测一次。
2. 阻断高危暴露
性行为:全程正确使用合格安全套。
血液接触:避免与他人共用针具、纹身器械、剃须刀、牙刷,不在非正规私人诊所或摊位拔牙,避免与他人开放性伤口直接接触血液或体液等。
母婴传播:科学医疗干预能有效预防母婴传播HIV。感染孕妇需及时去医疗机构启动阻断治疗,通过药物、剖宫产和人工喂养可阻断母婴传播。
3. 药物预防
前往当地定点医疗机构咨询,由专业人员开展风险评估、医学评估后确定是否启动暴露前预防(PrEP)、暴露后阻断(PEP)。
暴露前预防(PrEP)适合人群包括但不限于:1)男男性行为人群(简称“MSM”);2)注射毒品、药物成瘾者;3)性工作者;4)性活跃人群(青壮年及青少年);5)单阳伴侣中的HIV阴性方;6)近期感染了性传播疾病的人群。需要强调的是实施暴露前预防(PrEP)前必须进行HIV检测,确保服务对象没有感染HIV,对已经感染但却从未被诊断出的HIV阳性者进行PrEP可能会导致耐药风险,并对其后续治疗产生严重不良反应。
暴露后阻断(PEP)指尚未感染HIV的人群,在暴露于高感染风险后,如与HIV感染者或者感染状态不明者发生明确的体液交换行为,尽早(不超过72h)服用特定的抗HIV药物,降低HIV感染风险。需要注意的是在HIV暴露后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尽可能24小时内,但不超过72h)进行预防用药。
五、检测阴性却仍有症状?别慌!
高危行为后需要结合窗口期科学规划检测时间,避免盲目恐慌。同时,若在非窗口期(即已超过检测窗口期)接受HIV检测,结果呈阴性后,仍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乏力等症状,容易陷入“是否漏检”的焦虑中,但是这种情况可能与HIV感染无关,可前往医院就诊排除其他感染可能。若焦虑症状一直持续且未能缓解,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门诊帮助。
六、检测资源与隐私保护
1. 免费检测:各地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自愿咨询检测(VCT)门诊提供免费检测。
2. 隐私保护:根据《凉山彝族自治州艾滋病防治条例》,检测结果仅告知本人或法定监护人,未经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公开或者向与艾滋病防治无关的机构和人员泄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具体身份信息。
3. 咨询支持:可在当地疾控中心官网、公众号查找电话,拨打咨询热线,或者前往当地定点医疗机构获取专业指导。
艾滋病可防可控,理性看待检测结果,坚持科学防护是关键。做好个人防护措施,才能有效守护健康!
参考文献:
[1]张路坤,王辉.中国HIV暴露前预防用药专家共识(2023版)[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3,29(09):954-961.DOI:10.13419/j.cnki.aids.2023.09.02.
[2]金聪,张鑫,刘静,等.艾滋病检测技术不断创新推动发展高质量检测服务[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3,29(04):367-371.DOI:10.13419/j.cnki.aids.2023.04.01.
[3]沈银忠.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4版)[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24,25(12):1469-1497.DOI:10.16506/j.1009-6639.2024.12.001.
[4]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2,18(05):354-356.DOI:10.13419/j.cnki.aids.2012.05.029.
[5]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6,(05):260-264.
供稿:卫生检验所 莫洛伍牛莫 主管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