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警惕检修、救援过程中的隐形杀手--有限空间

创建时间:2023-08-22

 

 

相信不少人都看过这样的报道,某地某企业工人下到检查井中检修作业时突然晕厥,倒地不起,外面值守的工友发现后急忙跳下坑道想抢救,结果自己也中毒倒地不起,造成多人连环中毒,严重的甚至导致死亡。这就是典型的有限空间作业和救援不规范的情况。

那么,什么是有限空间?

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部分封闭、进出口受限但人员可以进入,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有限空间怎么分类?

有限空间分为地下有限空间、地上有限空间和密闭设备类。

第一类地下有限空间如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仓库、地下工程、暗沟、隧道、涵洞、地坑、深基坑、废井、地窖、污水池(井)、沼气池、化粪池、下水道检查井室等;

第二类是地上有限空间如储藏室、酒糟池、发酵池、垃圾站、温室、冷库、粮仓、料仓等

第三类是是密闭或半密闭设备如船舱、贮罐、车载槽罐、反应塔(釜)、冷藏箱、压力容器、管道、窑炉、烟道、锅炉等

从以上很容易看出有限空间的典型特点:空间狭小,与外界相对隔离、进出口受限或进出不便通风不良。

   有限空间作业有哪些

有限空间作业是指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实施作业。

常见的有限空间作业主要有:清除、清理作业,如进入污水井进行疏通,进入发酵池进行清理等设备设施的安装、更换、维修等作业,如进入地下管沟敷设线缆、进入污水调节池更换设备等涂装、防腐、防水、焊接等作业,如在储罐内进行防腐作业、在船舱内进行焊接作业等巡查、检修等作业,如进入检查井、热力管沟进行巡检等。

有限空间因作业环境情况复杂空间狭小,通风不畅,不利于气体扩散,有毒有害气体容易积聚可能发生中毒、窒息、爆炸、火灾、坠落、溺水、坍塌、触电、机械伤害、烫伤等事故的风险,其中中毒、窒息和爆炸事故较为常见一旦发生事故往往造成严重后果。作业人员中毒、窒息往往发生在瞬间,有的有毒气体中毒后数分钟、甚至数秒钟就会致人死亡。还可能存在淹溺、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灼烫、坍塌、掩埋和高温高湿等安全风险照明、通信不畅,给正常作业和应急救援造成困难容易因盲目施救造成伤亡扩大。据统计,有限空间作业事故中,死亡人员有50%是救援人员,因为施救不当造成伤亡扩大。

有限空间作业时,如何避免危害发生?

日常准备

生产经营单位按照有关法规标准要求,对本单位有限空间作业风险进行辨识生产经营单位组织编制本单位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将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应急演练纳入本单位应急演练计划配备符合国家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要求的应急救援装备并定期开展教育培训

作业前准备

进行有限空间作业前要对作业环境进行评估,检测和分析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明确本次有限空间作业应急处置措施并纳入作业方案,确保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救援人员了解本次有限空间作业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应急处置措施。作业现场负责人会同监护人员、作业人员、救援人员根据有限空间作业环境,明确声音、光、手势等一种或多种作为安全、报警、撤离、支援的联络信号。有条件的可以使用符合当前作业安全要求的即时通讯设备,如防爆对讲机等结合有限空间辨识情况,作业前,救援人员正确选用应急救援装备,并检查确保处于完好可用状态,发现存在问题的应急救援装备,立即修复或更换。

发生事故后及时、正确实施救援

事故发生后,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立即停止作业,了解受困人员状态,组织开展安全施救,禁止未经培训、未佩戴个体防护装备的人员进入有限空间施救。作业现场负责人及时向本单位报告事故情况,必要时拨打“119”“120”电话报警或向其他专业救援力量求救,单位负责人按照有关规定报告事故信息。

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根据救援需要设置警戒区域(包括通风排放口),设立明显警示标志,严禁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警戒区域。

注意事项:

救援人员必须正确穿戴个体防护装备开展救援行动。

 有限空间内存在可能危及救援人员安全的设备设施、有毒有害物质输入、电能、高温物料及其它危险能量输入等情况,采取可靠的隔离(隔断)措施。

 使用机械通风设备向有限空间内输送清洁空气,通风排放口远离作业处,直至救援行动结束。当有限空间内含有易燃易爆气体或粉尘时,使用防爆型通风设备;含有毒有害气体时,通风排放口采取有效隔离防护措施。

事故发生后,被困人员积极主动开展自救互救,配合救援人员实施救援行动,救援人员针对被困人员所处位置、身体状态、个体防护装备穿戴等不同情况,采取应急救援行动。

救援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实施救援行动过程中,按照事先明确的联络信号,与外部人员进行有效联络,并保持通讯畅通。

救援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实施救援持续时间较长时,应实施轮换救援,保持救援人员体力充足,能够持续开展救援行动。

出现可能危及救援人员安全的情况,救援人员立即撤离危险区域,安全条件具备后再进入有限空间内实施救援。

被困人员救出后,立即移至通风良好处,具有医疗救护资质或具备急救技能的人员,及时采取正确的院前医疗救护措施,并迅速送医治疗。

救援行动基本结束后,及时清点核实现场人员、装备,清理事故现场残留的有毒有害物质,同时尽可能保护事故现场,便于后续事故调查及救援评估。必要时开展事故现场环境检测和人员、装备洗消,对参与救援行动人员进行健康检查。

 

 

 

 

(图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网站)

 

( 作者:凉山彝族自治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副主任医师  岳倩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