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大骨节病

创建时间:2016-05-30

 

 

1.什么是大骨节病?

大骨节病是一种以软骨坏死为主要改变的地方性、多发性、变形性骨关节病。常多发性、对称性侵犯软骨内成骨的管状骨,其基本病变是发育中儿童的关节透明软骨变性与坏死,以及继发的骨关节炎。在我国,大骨节病被叫做“水土病”、“算盘指病”、“柳拐子病”、“骨节风”等。其严重危害在于阻碍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轻者关节疼痛、增粗、变形;重者可致关节畸形,出现短指(趾)、短肢、身材矮小,生产生活能力下降,甚至生活难以自理,成为终生残疾。

2.哪些地方有大骨节病的存在?

在中国、俄罗斯和北朝鲜的少数地区存在大骨节病,我国是大骨节病发生地区最广、病人最多、病情最重的国家。

3.哪些年龄的人最容易受到大骨节病的侵害?

处于生长期的少年儿童,最容易被侵害,而成年人中基本不会出现新发病人。儿童一般在7~8岁开始发病,在重病区两三岁即可发病,在轻病区可迟至十岁以后发病。男孩和女孩都可发病。

4.得了大骨节病后有哪些表现?

少年儿童刚得大骨节病时,可能出现手、腕或踝、膝关节活动轻度受阻或疼痛,双手指末节对称性弯曲,拍摄X线片有手指骨关节出现病变。

病人成年以后,多数病人会出现四肢关节对称性增粗、变形、屈伸困难和疼痛、四肢肌肉萎缩、关节活动障碍、关节摩擦音、关节游离体(关节鼠)、短指(趾)及短肢畸形等。

5.如何防治大骨节病的发生?

大骨节病患者出现的关节改变是无法治愈的,目前给予的一些治疗药物主要是减轻疼痛症状,关键是要防止大骨节病的发生。

目前,预防儿童发生大骨节病主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更换非病区粮食、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移民搬迁、改水、补硒(或吃富含硒的食物)、主食多样化、不吃发霉的食物、讲卫生等都可以预防大骨节病。因地制宜的可行措施主要有:

(1)改旱田为水田,改主食为大米。

(2)改种蔬菜或其它经济作物,由市场购入食粮。

(3)退耕还林或退耕还牧,口粮由非病区购入。

(4)推广科学种田,干燥储存,降低粮食的真菌污染程度。

(5)在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实施由病区到非病区的搬迁。

(6)对特殊人群供应硒碘盐或口服亚硒算钠片。 

(7)提倡合理膳食,营养搭配,增强体质,提高防病能力。

(8)健康教育:向群众广泛地宣传大骨节病防治知识,动员群众行动起来,改革不适宜、不卫生的生产生活习惯,自觉地为消灭大骨节病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