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马若遂千里志,追风犹可到天涯”。我今天要讲述的,是奔跑在盐源县结核病防治道路上的一匹“骏马”:充满爱心的马志美同志。
马志美,女,彝族,现年45岁,盐源县人,自2010年进入盐源县疾控中心结防科工作。2015年1月肺结核诊疗工作移交盐源县人民医院,由于马医生工作认真负责,业务熟练,同时也调入盐源县人民医院结核门诊,继续负责结核患者的诊疗、随访、药品管理、网络管理等工作。马医生在结防工作的道路上,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奋力奔跑,为凉山结防工作贡献力量。
一、积极争取优惠政策,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肺结核是盐源县重点疾病之一,而盐源属国贫县,大部分患者家庭贫困,因病致贫的现象比较普遍。肺结核的免费政策只包括部分检查费用,而在定点医院有些必须的检查费需要患者自己承担。为了减轻肺结核患者的经济负担,从2015年开始,马医生反复多次去县卫生局、新农合办咨询相关政策,希望通过新农合对患者的门诊治疗费用进行补偿。经过她的不懈努力,盐源县新农合办终于同意将结核患者门诊诊疗费用纳入新农合进行补偿。在制定政策期间,马医生多次与患者和临床医生交流,利用下班时间搜集、整理、分析肺结核患者门诊诊疗费用的相关资料及需求,为新农合办公室制定政策提供了大量的参考依据。2016年州卫计委将全州肺结核患者纳入新农合及医保特殊门诊管理,全州的结核病患者都享受到了优惠政策。
马医生还积极为肺结核患者申请了县级配套资金,将资金用于肺结核患者的痰涂片、胸片和结核药品等费用补充上,确保了在免费结核药品供应紧张的情况下,未发生一例本县肺结核病人因结核药品供应短缺而延缓或中断治疗。
2016年省疾控要求凉山州推荐结核病贫困救助“双千”行动的名额。全州只有3名,大部分县市的结防人员嫌麻烦,纷纷退出,只有马医生积极主动争取了2个名额,为患者解决了一定经济困难。
马医生除了积极为患者争取政策及项目上的资金扶持外,当部分患者到结核门诊复查,费用不足时,她还借钱给他们,帮他们解决临时困难。唐仁富、廖新忠等患者都接受过她的帮助。
二、细心、耐心工作,平凡中见真情
马医生作为临床医生,不仅负责诊疗,还负责着患者的随访管理等工作。在诊疗过程中,马医生必问患者的一句话是“你要出去打工吗?要到外地读书吗?”。细致的向每位患者及家属宣传肺结核规范治疗的重要性及相关知识,耐心说服患者治疗结束后才外出。对在治患者定期进行电话追踪、随访,给每位患者建立电话随访记录单,详细记录患者的随访情况;对无法电话联系的患者,及时通知乡镇卫生院的结防人员进行追踪、随访;对因外出不能到结核门诊复查的患者,要求其在外地医疗机构复查肝肾功后,由家属持化验报告单到结核门诊代领药品,然后寄给患者;对依从性差的患者,反复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尽最大努力让患者接受全程治疗,提高肺结核患者的治愈率或完成疗程率。
痰结核杆菌培养是结核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在盐源县还不具备痰培养的条件下,马医生考虑到患者的病情不能拖延,恳请西昌市疾控中心帮忙为盐源县的6例高危耐药患者进行了痰培养,2016年向州疾控中心实验室申请、协调,由州疾控中心完成了20例高危耐药患者的痰培养。2016年底,盐源县疾控中心的痰培养实验室建成,对肺结核疑似耐药患者及时送痰培养+药敏实验,提高了治疗的针对性。
三、热心帮助兄弟县市,共同做好结防工作
由于马医生是老结防人员,经验比较丰富,不少兄弟县市的临床医生在结防工作中遇到难题时经常请教她,她都耐心地给他们讲解,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都一样,大家相互学习嘛”。
6年多的结防工作,有太多的辛酸。每当医院里一些其他科室的医生对她说“你们一年就那么点病人和收入,吃的是医院的‘低保’”;有时电话随访,有的患者或者家属会说“你烦不烦,我不吃你们的结核药,以后不要打电话骚扰我”。当听到这些话时她心里面的难受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我想,那时候她可能也想过要放弃。可是,当看到由于不规则治疗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家庭陷入极度的贫困时,马医生又觉得自己工作的责任和意义十分重大。当然,大部分患者在积极治疗后病情好转,对她说:“马医生,谢谢你的关心!我会按时来领药”;“马医生谢谢你,我的病好了”,这时,所有的委屈、难受顿时烟消云散,也享受到了工作的快乐和成就。
马医生只是一名战斗在结防第一线的普通医务工作者,她没有感天动地的事迹,没有“高精尖”的研究成果,有的只是多年默默的奉献和坚守,只是为每一位患者提供认真、负责、细致的服务。我相信在所有结防工作者共同的努力下,全国结核病的发病率将逐年下降,受结核病折磨的人将会越来越少。
“路漫漫其修远兮,‘马’将上下而求索”,结防工作任重道远,但我相信马医生这匹“骏马”一定会坚持在这条道路上奔跑到底!